南僑事件有感
取自新聞報導
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,經查廠發現,南僑食品廠102年至103年進口的牛油、椰子油、棕櫚核仁油,共有30批都是「工業用途」進口,並非透過食品報關查驗…
食藥署代理署長姜郁美指出,調查發現,南僑102年至103年共進口牛油12批,但邊境的食品報驗記錄只有7批,其餘5批通通是走免驗的「工業用途」通關;自"菲律賓"進口的椰子油34批,也有22批無法提出食品報驗證明,其中雖有3批載明經精煉可供食用,(是否有經煉?證明呢?)但南僑必須證明其用途;棕櫚核仁油則有3批,進口資料同樣載明是供工業用途。
負責食安案件的高檢署主任檢察官管高岳表示,此案目前已由桃園地檢署偵辦中,至於南僑聲稱是進口報關文件誤填為工業用油,是否屬實、其目的是要逃漏稅,或是油品真的有問題,檢方將會調查釐清。
桃園地檢署與桃園衛生局道南僑桃園廠稽查時,發現南僑桃園廠有進口工業用油,但進貨量與出貨量不符。
南僑蕫事長陳飛龍重申,這是行政上的錯誤,「我不知道承辦人員哪根筋不對,我沒有動機去買不對的油來混充對的油」,且兩者稅率一樣。他表示已取得澳洲農業部的證明,確認這5批的油是可以做食用證明,資料已送到衛服部單位。
南僑下午已經向桃園縣政府及台北市政府補件,包括牛油證明文件是由澳洲駐台北辦事處開立,椰子油及棕櫚油則由菲律賓農業部開立的25張證明。
來源:蘋果 點我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life/20141015/488298/
評:
雖然我以前見過幾次南僑油品部副總,與學姐在那上班,看到新聞實在擔心,但願他們做好危機管理…雖然政府要求中午前說明,在下午二點半才開記者會說明,危機處理方面算是勉強,可新聞的即時新聞稿都跟不上時效,線上直播連結只見三立一家,可沒空看即時記者會。雖然董事長親自出面,很有誠意,但是一分證據說一分話,就連阿基師拍胸保證的,最後都下跪了…希望南僑真的是安心的,不要學某董而造成全民抵制…說話要有良心!做人要有良心!目前這只能等政府的檢驗證據而論。
過去,我也從過去從學校與南僑實務講座學到不到東西,記得查過南僑食品產值佔台灣食品業產值約15%,也記得上課提到南僑油品精練主要移到中國大陸去了,且南僑在大陸鍊油產值與規模比台灣高很多,南僑在台僅存有肥皂、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加工。雖然這是六七年前上課的印象…
查了新聞說南僑董事長保證豬油沒問題,但新聞報的本來就是豬油沒問題,可能疑似有問題的是牛油、椰子油、棕櫚核仁油,這讓人看了新聞報導深感疑惑,新聞文稿都不太清楚,是新聞從業人員在報導上不專業,還是董事長只敢為豬油保證??因新聞指出一年內是30筆走工業用油,若是如此異常的行政錯誤也不符合機率學…算一算南僑報單上有5成(30/60)都是行政錯誤,這太不合科學且不合常理…
雖然說稅率一樣,但沒有經過食品報關程序與查驗通關,走工業程序,理應不該用於食品上,再加上是進料與出料上的不符,要清白也很難清白,實在很為南僑擔心!5筆可食用,若確實是行政疏失,政府經辦單位要不要負責?南僑事件上,政府的程序及管理的檢討呢?最終南僑檢驗的結果為何?
事後的補單不如事前的防範,而且還是辦事處開立的單據,實在難令人信服…新聞也該公正報導,不是光單據證明就能平事,衛生局檢驗的結果尚未出來,且業者規避食用油進口查驗行為是不應該的,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30條。看新聞是被開罰1筆100萬,共3000萬!新聞報說南僑要申請國賠,雖有單據證明,但實是工業用油通關,衛生局該查清楚,南僑能站的住腳嗎?
留言
張貼留言